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构建

发布者:张海英发布时间:2018-12-29浏览次数:314

2018年初,公共教学部接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综合素养教研室负责该门课程的建设和管理。一年来,公共教学部暨综合素养教研室深入学习教育部、省教育厅的相关文件,领会文件主旨精神,探索建立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以心理类公共选修课为支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指出,“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或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要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主干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延伸教育课程可根据学生情况和需要分布在不同学期开设。”

2018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任务,其中提到,“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和辅修课程,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

目前,我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公共必修课,1个学分,距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课程内涵、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也有比较明显的差距。

今年初,公共教学部综合素养教研室在接到课程任务后,迅速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团队,召开专题教研会议,讨论课程实施,制定课程标准,完善教学资料,布置备课任务等,并在教务处的指导下,在各二级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完成了2017级全体学生的教学任务,取得了预期成效。

今年5月份,在制定2018年秋季学期公共选修课开课方案过程中,我们策划开设了“自我成长心理体验工作坊”“色彩心理学”“大学生恋爱与性健康”“九型人格之职场心理”等多门心理类课程,并通过公共教学部和学校两级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的审定,既丰富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层次,也为学生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选择。在选课过程中,心理类课程普遍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在一个学期的公选课教学实践中,各门心理课任课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通过体验活动、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自我成长心理体验工作坊”借鉴了团体心理辅导的模式开展教学,设置若干主题和单元,通过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分享,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体验感。“色彩心理学”通过学习色彩在生活、爱情、职场、社交中的运用法则,进而引导学生去拥抱更广阔、更多彩多姿的世界。

11月份学校举办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设计竞赛中,教研室组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队取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进一步激发了我们推进教学改革的热情。

  

附:课堂图片

(公共教学部综合素养教研室李晓菲供稿)


关闭